首页 抖音真文案网文章正文

什么是推免生(什么是推免生跨门类)

抖音真文案网 2022年08月13日 16:51 88 admin

读研究生的时候,听到一位老师的传奇故事。这位老师在上山下乡的十年间,除了规定的事情之外,他只做了一件事。写了一本他那个领域的专著。这是现实版的十年磨一剑。返城之后,他顺利当上了教授。在我读研究生期间,他又评上了中科院院士。很朴实的一位先生。

更传奇的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带研究生的做法。他要求他的研究生都要读金庸小说,即便他的专著可以不读。

我一直想不明白他这么做的原因。好几年之后,我才有所悟。很多人说现在年轻人静不下心来做学问,其实,何止年轻人,许多不年轻的也静不下来。因为都没怎么吃过苦,也没经历过大风大浪,糊里糊涂的胡闹比比皆是。

研究生,研究员,这些都是名头。

做科研的,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什么是研究?

什么是推免生(什么是推免生跨门类)

做学问的,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学问?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方法?

也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做这些。

许多人甚至问都没问过自己,自圆其说都做不到,脑子里都是乱的。

多读读小说,在心理上经历多了人间悲欢离合,然后才能看淡许多东西,看清许多东西,然后才可能静下来,想清楚那些该想的问题,逐渐才能进入一点儿状态。

把许美静《城里的月光》改造一下,就是这个意思: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看透了人间聚散;就多一些快乐片段。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对先生的做法又有了新的领悟。

也许在他看来,虽然学生选择了读研究生,选择他作为导师,但是学生此后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从事科研工作。即便从事科研,学生可能继续从事这一专业也可能从事其他专业。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了解人生,探究人生,为第一要义。专业的发展排在第二。

或许从他的人生阅历和逻辑来看,在人生各种问题上,例如志趣爱好,人生事业选择上,一团乱麻,那么专业的长足发展为空谈。

想到这位老先生的故事,我又想起了本科时代的一位数学老师。他那时很年轻,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当时教我们数学分析。

除了讲课陶醉之外,他喜欢引用古龙小说。中原一点红之类的人物赞叹,经常出现在数学分析的场景中。这位老师很受同学们喜欢。除了上课,进修访学,论文发表之类的事情,也没耽误。

又过了几年,他当了副院长。由于有事情要经过他的流程,所以在他的破旧办公室有过一次一对一的交流。他和爱亲切,谈话和办事流程都很顺畅。

这是我在北大读书十多年时间里,印象最深的几位老师中的两位。

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研究生?

好几年之后,我才想明白。

研究生的本质是研究生活、研究人生的一个专门的阶段。

上面两个例子有点特殊。我再说一个身边的故事。我的一位兄弟叫阿童木。

阿童木,读博士的几年,生活丰富多彩。反正你能想象的,他基本都有尝试。交朋友,包括女朋友,订婚,结婚,这些属于大事了。还有打游戏,看闲书,鼓捣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包括教他的兄弟们谈恋爱。

他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这样的,“你们别整天瞎嘞嘞。没事儿,看点儿唐诗宋词什么的,多往脑袋里装装。开口就那么庸俗,谁跟你聊........”

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几个月的时间完成的。

如果这些故事太平凡,那再说个非凡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年少的时候就喜欢自然科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比如很小的时候,看到指南针,就开始觉得世界很神奇。十三四岁就自学了微积分。包括跟住在他们家的一位大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等等。

但爱因斯坦大学时代,是谈恋爱的。他喜欢拉小提琴。虽然,他对他的物理学前辈的理解程度是空前绝后的,但是,爱因斯坦也很喜欢读小说。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比他读过的任何书对他的影响都要大。他还爱好哲学,关心社会,关心战争。

这些内容在《爱因斯坦文集》里他的原始文章或者演讲里都能看到。

想起这些,给我的错觉是,爱因斯坦是顺便研究物理学的。

爱因斯坦有许多著名语录,例如“一个人忘掉他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就是教育留给他的”。还有,“一条鱼对于终生游于其间的水又有多少了解呢。”

这些都表明爱因斯坦首先是一位人生学家,然后才是物理学家。

谈起人生,我忽然想起了路遥的小说《人生》。我读过这本书。马云也读过。马云确实读过。故事是这样的。

1964年9月10日,马云出生在浙江杭州。像每个叛逆的少年一样,马云打过架、缝过13针、挨过处分、为此转过学。小学、初中、大学,马云从未和“一流”沾过边。1982年,当18岁的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文科很好,他填报的志愿是北京大学。但是理想很好,成绩很差。他的数学成绩是21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

从父母到他自己都几欲放弃“大学梦”,那一年,马云当过秘书、搬运工、蹬过三轮车送杂志——也是在这一年里,他在金华火车站捡到了路遥的小说《人生》,重新燃起了求学的渴望。他凭着每月30.50元的工资,重新回到夜校去复习。

1983年,马云再次参加高考,数学19分再次落榜。1984年,马云第三次走近高考考场,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逐题套用,最终考了79分。这样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分数,让马云跌跌撞撞地进入与他理想中的北京大学相差甚远的杭州师范学院专科。

更详细的故事见《阿里传——这是阿里巴巴的世界》。曾担任阿里顾问的波特·埃里斯曼著。

例子太多了。

结论就是,研究生首先应该是研究生活、研究人生的专家,其次才是本领域的专家。

研究人生、研究生活,这个听起来太抽象了。实际上就两件事儿。度过研究生阶段,回顾以往,认为自己过的很值的人,一定是在这两件事儿上做得比较好。

第一,研究俗世人生的套路。

俗世人生的套路,不复杂,就那几种。包括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有所作为,出人头地,等等。实现这些目的,古往今来,套路就那几种。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各种现实版的套路,随处可见。例如特劳特的《人生定位》等等。

这些套路,可以不用,但不可不知。不知,容易吃亏。所以,小说,影视剧,各种攻略,都应该随便看看,以作不时之需。研究生期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将这些套路了然于胸。

万一发现自己不适合做研究,那么世俗之路也可以走的很顺当。不能兼济天下,必须能独善其身。否则,未达而不能兼济天下,太穷而无法独善其身,就不好了。

研究人生的一大主题是研究失败和大坑。在人生种种事务上,都存在大坑。芒格反反复复的引用那句谚语,“如果我知道我将死于何处,我就绝不会去那个地方。”

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无死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搓其主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张首晟是当代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不但学问一流而且投资做的非常厉害,都是世界级的。他是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一次演讲里他提到:

无论是创业还是战争,人们往往倾向于追逐成功者的经验,认为成功者的经验更值得学习。但是张首晟指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要格外关注失败,因为失败者的经验可能更具长远深刻的价值。

十八世纪初,Antoine-Hennri Jomini 写了一部兵书,他是拿破仑的追随者。因为拿破仑是战神,几乎每战必胜,所以大家觉得他写的经验肯定特别管用,于是这本书很快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这本兵书和许多成功学比较像,始终是站在胜利的一方来论述。

什么是推免生(什么是推免生跨门类)

同一时期,当时的战败国德国,有个人也写了一部兵书。这个人是一个低级军官,他的名字叫做 Carl von Clausewitz ,德国当时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还没有作为统一国家的德国的概念,所以这本兵书其实是普鲁士的这位低级军官所写。由于普鲁士在和拿破仑的战争中几乎是节节战败,所以这本兵书出来以后几乎没什么人看。实际上这本书的出版都极为困难,那是Clausewitz不断面对失败痛定思痛的思考煎熬,终于完成此书,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借了很多钱才把它发表的。

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更重要,有时甚至更重要。

关注成功是人性,从自己的和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需要魄力和格局。

所以,金庸小说中的绝世武功之一“独孤九剑”,败中求胜。

学问、科研、人生、事业、感情、家庭,都是同样的道理。

在所有这些方面,有人输的起,有人输不起。

有些人研究过失败,有些人从未认真的思考过。

有些人“未曾升腾思退步”,有些人从未对成败做过任何准备。

有人能超越输赢,笑傲人生。

归根结底还是见识、格局、思维深度,最终是由认知决定的。

总之,在人生主题上,你即将踏上的成功之路,许多人都走过。

你即将踏入的大坑和荆棘路,也有许多人走过。

基本模式是可数的,可以穷尽。而概率趋向于100%。

成败是自己的深刻,更要从其他人身上汲取成败的教训。

第二,做出大一些的成就,也有套路。

这个说难很难,甚至极难。说简单也简单,甚至极其简单。

这个奥秘,已经被许多人道破了。

我最近看到的一个说法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斯蒂芬.金说的。他说:

“如果你不能乐在其中,就不能成器。天赋问题使得练习这件事情失去了意义,如果你发现某件事情上你天赋异禀,你就会主动去做,直到你手指流血,眼睛都要从脑袋里掉出来为止。即使没有人听你演奏(或者是读你的东西、看你的表演),每次出手都是一次炫技表演,因为你作为创作者会感到快乐,甚至是狂喜。这种说法适用于阅读写作,同样也适用于玩乐器、打球或者是跑马拉松。”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

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天赋)。

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许多人都是糊里糊涂的混日子。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适合的人生法则就是塔勒布说的“杠铃法则”(出自被誉为现代人生存手册的,塔勒布的著作《反脆弱——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杠铃法则本质上是取两个极端。运用在生活上,一方面要做那些最安全的事情,让自己活得又安全感,有基本的保障;另一方面,做高风险的事情。但高风险的事情是有条件的,是潜在损失足够小可承担,但一旦获益,近乎是上不封顶的。例如读一本书,交一个朋友,尝试新事物,进入一个新环境,等等。

在广泛的研究人生的过程中,包括从思想上探究和行动上的尝试,也许你发现了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想要干什么。

那么大问题就解决了。

你的生命从此不同。

总之,读研读博之后,我认识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人必须研究生活、研究人生。

而这应该是研究生的最重要的含义。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变的核聚。阅读更多类似文章,点击识别下图关注我的订阅号“核聚”。

发表评论

陕ICP备2022006270号-1 网站地图 抖音真文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