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真文案网文章正文

吹口哨技巧(用嘴吹口哨技巧)

抖音真文案网 2022年08月09日 19:03 93 admin

一、什么是本体觉

本体觉是1890年由Sherrington博士所提出,意思是了解自己身体位置的感觉,或称为肌肉的感觉。人体会使用皮肤、肌肉、关节等感觉信息分辨自己身体的位置;当人体做出动作时,除了大脑神经提供信息给肌肉、关节和骨骼组织,身体本身的感觉可让人体了解自己的姿势、动作、平衡等产生什么改变,使个体明白身边物品的位置、重量和阻力。本体觉发展顺利就能知道肢体精确的位置,这么一来一个人才能有效控制肢体,随心所欲地运用肢体并表现得流畅优美。生活中不难发现运用本体觉的例子,像是:

1.外婆织毛衣时一边喝妈妈聊天,一边看着小孙子玩耍。她不需要双眼直盯着毛线针和手指头,不但不会伤到手指,而其毛衣一针也没有错,松紧均匀。

2.妈妈缝纽扣的时候,针从布料下方出来的地方刚好就在纽扣的洞口中央,她可以自如地控制针穿过,手指避开针而不会让针扎到手。

3.网球比赛的时候,凭着本体觉,选手不必注视着自己的手或是球拍,就能顺利地发球或是将对手打来的球适时回击,而且将球打到对手不易回击的落点,取得胜利。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知道本体觉能使我们在做各种动作时协调流畅,即使眼睛没有注视手的动作,同样能将动作精准地做出来。

二、本体觉的发展

本体觉感受器肌梭和腱梭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内,分别接收肌肉收缩时肌肉和肌腱的位置改变,以及关节的屈曲及伸展角度、位移的变化,由此可计算出肢体位置和肢体动作的速度及方向。另外,皮肤上也有对伸展度敏感的接受器,用以传达姿势、位置的相关信息。皮肤上的本体觉接受器对于控制语言的口唇动作及面部表情动作非常重要,如果仔细区分,意识身体各部分位置和改变的感觉是本体觉;能协调运用身体两侧使之与环境协调的功能则是双侧协调地能力。

人体的每寸肌肉、关节和筋膜上都有本体觉的感受器,每当肢体做出一个动作,肌肉、关节、筋膜上的感受器得到刺激就传输至脊髓并且上传大脑,而大脑神经则传递信息,整合人体肌肉、关节与骨骼等深层组织,得知身体各部位的状态并且平衡而流畅的做出动作。

本体觉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发展,新生儿的反射动作奠定了本体觉的发展基础。例如:婴儿在1~3个月时会抬头、仰头、翻身、挥舞手臂、抓握等动作;4~6个月能用手臂支撑身体;7~9个月开始会用肚子贴地爬行、用手撑地而坐,不用手扶着能稳稳地坐下;10~12个月会扶着东西站立、拍手及用拇指取物。婴儿用双手抱住奶瓶喝奶,他的手臂至手指的肌肉和关节的知觉度(本体觉)让他能抱稳奶瓶而不致松手。如果是用双手抓握、抬举、推、挤的本体觉经验发展成熟,幼儿在拿一杯牛奶时会稳当地不泼洒出来,握着铅笔画图也会施用适当的力气,画出长短适中的线条,恰如其分的控制笔画。

吹口哨技巧(用嘴吹口哨技巧)

从大肌肉发展的角度来看,本体觉的肌肉和关节知觉度奠定了走路步态是否轻盈灵巧、攀爬绳网时的四肢灵活与协调程度。通过律动及体能训练课程,可帮助孩子做好动作且胜任而感到愉快。另一方面,口腔动作的本体觉发展促进幼儿口齿清晰、咀嚼、吞咽等动作轻松自如,所以本体觉发展良好,可使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顺利,使我们明白身体各部位状态而使身体产生正向循环的刺激。

一、本体觉的功能

当我们认识什么是本体觉及本体觉的发展之后,清楚本体觉对于肢体动作的协调、平衡流畅度和力度等层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体觉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全文

(一)奠定身体知觉度及身体概念

如果本体觉发展不良,日常生活就会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例如:进食时,用筷子夹菜,对一般人而言是轻而易举的过程,但是对于本体觉发展不良的个案,用筷子夹菜的动作必须全神贯注,才能顺利完成每个细节,当个案眼睛不注意手的动作时,手中正在进行的动作就会受到干扰。如果个案抬头和对面的人说话,视线离开手一会,筷子可能就夹不到菜,或是夹到的菜会掉落,或者夹到的菜放不进嘴中。对于本体觉不良的个案,视觉是很重要的代偿感觉,这是因为本体觉发展不良时,原本依赖本体觉控制身体、调整物我位置、执行动作方向与速度的大脑,无法依据环境需求指挥身体,使我们无法完成有效的肢体动作。如同航行在大海中的船只,失去指南针的指引一样,容易迷失目标。

(二)维持姿势、肌肉张力及面部表情、音调的抑扬顿挫

一个本体觉发展良好的孩子,可以坐在桌前进行书写活动,能够维持端正的坐姿(适当的肌肉张力、维持姿势),双手稳定地握笔(良好的身体知觉),并且专心一致、字迹工整地完成老师的课业要求;当他说话时,能调整音调的抑扬顿挫,音量可以大小、强弱分明,面部喜怒哀乐的表情也相当清晰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的本体觉发展不良时,对于做功课容易产生挫折感,对人际互动沟通有困难,对生活中的日常活动(洗漱、穿着、进食等)容易有拒绝的情绪。

(三)动作计划能力

Bobath博士认为肌肉之间的支配与抑制跟本体觉有关,会影响动作计划能力。做一个多步骤的活动时,首先要计划这一系列动作的顺序才会省时省力、顺利完成,这个过程称为动作计划能力。通常在学习新游戏或学习玩新玩具时,最需要“动作计划能力”。假设孩子学习“123木头人”的游戏,首先听见主持人喊“123木头人”,大家的身体就要维持原来的动作而停住,等到下一回合开始才换新的动作,而且听到“123木头人”后又要马上停下来,如此反复类推。玩游戏的过程需要理解游戏流程、动作指令,并且要正确执行,这些步骤可促进孩子思考与记忆能力。这项重要的肢体控制和动作计划能力,能帮助孩子很快地学会新游戏及生活自理。

(四)大小肌肉动作协调,使动作精准而优美

一个本体觉发展良好的孩子,可以头脑冷静、专心一致地完成家长及老师的要求,日常行为有条理、有秩序及自我情绪控制良好、专注力适当,进而与环境及同龄人的互动关系恰当。当孩子本体觉发展不良时,他可能只是想给同学一个热情的拥抱,但是或许会用力不当,抱得太过用力而让同学受伤;或者幼儿进行游戏时,因为对自己身体知觉不佳,而推挤地太用力,无意间推倒或是撞伤同学;或者进行纸笔活动、剪贴活动时,因为孩子无法适当控制力道,让铅笔容易折断、纸张容易破损,形成不完美的作品,频频让孩子心生挫折;或是出现剪纸过程中不知如何运用剪刀、调整纸张方向等手眼协调欠佳的困扰。这些大、小动作的活动都能发现孩子本体觉发展的好坏。

二、本体觉的重要性

由于人的感觉系统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外部感官,主要用来接受体外的感觉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另一个则是内部感官,就是以身体为中心的感觉,包含内脏感觉、前庭觉及本体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是个体发展的基础感觉。

(一)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

注意力系统在大脑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主要是由蓝斑核(Locus Coeruleus:具有开启与关闭睡眠的生理时钟调节功能)、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杏仁核是负责热情参与或是害怕逃避的情绪调节;伏隔核是执行动机的启动;下视丘是转译站,将大脑下达的指令转化成神经讯号,完成饥饿的觅食动作、睡眠需求、性需求与攻击行为;海马回是掌管记忆;基底核是注意力系统转换是否流畅的关键站,受多巴胺浓度的影响)、前额叶皮质区(负责保持专注,也是工作记忆的大本营,处理、思考、排序、计划演练及后果评估,此区域异常时,容易没有时间管理概念,迟到、做事拖拉)与部分脑干(brain stem:警醒中心)所连结而成,因为注意力、认知、动作间存在许多互动与交集,因此负责肢体协调与动作流畅的小脑也是注意力的关键区域。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唤醒大脑将注意力集中于主要刺激上。

此外,注意力也受到多巴胺(dopamine由黑质substantia nigra分泌,帮助细胞传送神经冲动,使个体心情愉悦)、血清素(serotonin,血清素含量提高能改善睡眠、镇静和减少急躁)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帮助放松)分泌,这三种重要的激素能帮助个体将注意力转换成执行指令(例如:做作业、打扫房间、收拾玩具等)。近年来感觉动作训练对于幼儿的基础教育扮演重要的角色,幼儿在学习上有赖感官活动与肢体动作的协调,肢体运动(增加神经传导物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血清素浓度)启发幼儿的外部感官经验及身体内部的感觉经验与记忆,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及身心平衡的状态下大幅提升注意力、记忆力且激发其学习动力。研究证实,每天早上的体育活动能增进幼儿学习专注力,因为体育活动所做的出力动作会使大脑中的血清素增加,加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分心的状况,使孩子专心而有效率地学习(Ratey&Hagerman,2008/2009)。

(二)思维灵活、有弹性,抗压性高

面对每天日常生活的常规要求,面对学校教师的学习课程,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这些都是压力。本体觉提升副交感神经活性(Stroller et al.,2012),对抗交感神经的压力状态,改善幼儿固执的想法和刻板行为(stereotype:经常性、反复性、似乎没有目的的行为),促进调适的神经功能、弹性有变通的思考方式,能够提升幼儿挫折忍受度、减少忧虑、紧张及害怕的情绪、促进幼儿自我调节的功能。另外本体觉的运动与肢体动作及头脑反应有关,诸如俯卧、翻身、爬行、走路、跑步、跳跃、攀登等动作能刺激大脑皮层,促进神经网络及大脑含氧量并活化大脑神经细胞。幼儿在学龄前通过肢体动作,培养挫折忍受度、思考能力和变通能力。

(三)促进合作

在团体活动中,本体觉能帮助幼儿与小朋友有良好的互动,大肌肉与小肌肉动作协调,提升专注力,对于老师的指令能专注地完成并流畅地做出动作来,与小朋友之间能够彼此互相合作。

(四)改善冲动

当本体觉发展良好,肌肉与运动协调,就能让身体放松,让大脑冷静、情绪稳定,幼儿解决问题时便不会冲动行事。

(五)促进自我管理、自动自发的能力

动作是促进感觉统合发展最主要的途径,肌肉正常收缩、关节自由活动等,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增进本体觉的输入,有助情绪的正面发展,因此也会影响个体视觉及身体空间概念的发展,影响计划活动的能力。如果本体觉发展良好,幼儿可以在生活自理上进步,例如:穿衣、脱鞋等,帮助幼儿培养自我管理和自动自发的能力。

(六)改善睡眠品质

睡眠品质与情绪相关,当外部感觉和本体觉统合后有助正面情绪,使心情愉快。规律运动可促进入睡及深沉睡眠的品质(Amen,2010)。Amen医师在他的著作《大脑改造身材、打造健康》一书中,针对睡眠问题提出自然疗法,强调白天规律的足量处理运动可改善睡眠障碍,因为良好的本体觉可使肌肉放松,使人容易入睡。

(七)调节前庭觉和触觉的过度反应

本体觉是最重要的神经调节器,它的抑制功能可以帮助削弱前庭觉和触觉的过度反应。本体觉活动包括提重的篮子、拉玩具箱,任何出力的活动和动作,包含关节的挤压及拉伸,均可使过度反应的神经系统正常化(Kimball,1999)。本体觉的调节功能受到学者的重视,利用本体觉可减轻触觉过度反应和重力不安全感,并让神经系统维持在理想的警醒状态

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充满活力,喜欢大动作且具速度感的游戏,例如:单脚跳、跑步、摔跤、攀爬、溜滑梯、荡秋千。他们在游戏中可得到强烈的感觉刺激,对他们而言强烈的感觉刺激和乐趣,远远胜过游戏的胜负或目的。而在这些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到更成熟的双侧协调及动作计划能力,在动态环境中维持身体平衡,并通过大量自有且有效率运用身体的经验,增进孩子的自我掌控感。

居家活动建议

1. 改变姿势的游戏运动

做动作前能思考,想出最适当的预备姿势,例如:想要跳得更高前会先蹲下,使孩子尝试得到最好的使用身体的方法。

2. 变化高低位置的游戏运动

例如:上上下下、跳上跳下或穿过悬吊的轮胎等游戏,让孩子挑战新的变化,尽力伸展肢体。

3. 使用游戏器材的运动

例如:利用荡秋千的游戏,教导孩子运用身体使秋千荡高所做的连续动作,可加强运动节奏感以及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能力。

4. 合作性的游戏

例如:2个人互相拉着手旋转,学习配合别人的动作速度并且调整自己的反应,可以训练韵律感、柔软度、单脚平衡等动作计划能力。

5. 支持、鼓励孩子

从丰富的身体活动当中学习各种经验,同时叫道孩子必须注意到安全性。

△5岁~7岁的感觉统合发展

这个阶段是动作发展的成熟期,各项基础动作能力的成熟精致化,例如:跑、跳、投、接、垂吊、单脚跳、手腕支撑以及基础动作的连贯整合。游戏时可以让孩子做翻跟斗后站立,或翻单杠、倒挂在单杠上等等游戏,从各种姿势中学会肢体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身体各部位的力量保持平衡(刺激前庭觉及本体觉)。此外,攀爬网绳的游戏会因为身体姿势、出力大小而影响网绳晃动的幅度,可以加强肢体的敏捷度及协调性,达到身体运用的高阶段感觉统合发展。

居家活动建议

这个阶段的幼儿可培育他们的体力、肌力、肌耐力、爆发力、敏捷性等。由全身触觉和本体觉发展出的身体知觉灵巧度,可使精细动作能力大幅进步,在剪贴、画图、扣纽扣、绑鞋带等活动上更能得心应手。建议可让幼儿每天放学后用45分钟时间参加体能课、球类运动或在操场玩耍。

感觉统合失调影响儿童发展的项目

如果儿童呈现下列一种以上的徵状,代表他可能需要感觉统合训练的协助:

1、关于情绪调控能力方面

(1)对触觉、前庭觉、视觉、听觉过度敏感(怕被碰触、不喜欢旋转、怕光、怕吵等)。

(2)对触觉、前庭觉、视觉、听觉反应不足(注意力不足、过动、坐不住、容易分心、对声音/光线的反应较慢)

2、关于大动作、精细动作能力方面

(1)动作笨拙或明显漫不经心。

(2)不喜欢或完成作业抄写有困难。

3、关于语言沟通能力方面

(1)语言(构音欠佳、语言沟通能力发展较慢)或动作发展迟缓。

(2)自我概念差(自信心低落、害怕尝试新事物的学习及参与)

4、关于课业学习方面

(1)学业成就(说、读、算、写)落后。

(2)不喜欢上学

(3)出现人际互动和情绪问题,例如不专心、易怒、常碰撞到同学、常与同学起冲突。

(4)活动量不寻常的高或低。

(5)转换环境或情境有困难(容易怕生、焦虑或是害怕)。

前儿童期((3~6岁))

1、粗大动作技巧不协调。

2、精细动作发展有问题(如着色、剪贴、写字有困难)。

3、过动和冲动。

4、常跌倒。

5、社会技巧差,和同龄人相处不易。

6、易哭、情绪不稳定、挫折忍受度低(如身体觉知差,做同样的动作比别的小朋友吃力,遇挫折容易放弃)。

7、有持续的睡眠问题。

8、缺乏专注力

感觉统合理论的创始人Ayres博士认为,良好的感觉统合能力促进各种知识和语言认知的发展,并且有益于良好且适当的情绪管理及行为控制。例如:同样是接球的动作,一个5岁的幼儿如果尝试多次接不到,这时候感觉调节良好的幼儿会试试其它方法或玩别的游戏;而感觉调节不佳者则可能会生气或哭闹起来,由此可知感觉调节能力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可见一斑。

感觉调节功能是大脑中枢神经对感觉刺激的调整作用,它可以过滤多余的刺激而仅注意重要的刺激,有效率地审查输入来的信息,然后做出即时、正确的判读。成熟的感觉调节功能能够一直保持神经的稳定(homeostasis),影响神经警醒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下:

1.专注力

2.做事有条理、有始有终、有效率。

3.肢体灵活、平衡感佳、能掌握节奏感。

4.良好的社会互动能力。

5.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上床后容易入睡、睡得安稳、吃的正常。

常见的感觉调节功能障碍反应过度的症状之一是交感神经太活化,呈现逃跑、回避、躲闪、退缩或攻击的行为。常见的行为指标有下列情况: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危机意识、情绪不稳定、行为混乱无序、很难入睡等。另一类感觉调节障碍反应不足的症状是副交感神经的过度活化,常见的行为指标包括:懒洋洋、对学习缺乏参与动机、慢吞吞、动作反应迟缓等。长期处于反应不足的状况,做任何事的动作慢,此时会发现孩子做作业老是拖拖拉拉、精神散漫、行为脱序,这些都是感觉调节出现问题的警讯。

根据研究显示,感觉调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约为5~15%。著名的感统训练研究专家LucyMiller博士研究感觉调节功能障碍的脑神经生理状态得到的结论是:有感觉调节功能障碍的幼儿在自我调节的功能失常时,感觉防御问题起源于副交感神经不够活跃,所以需要用各种促进副交感神经活跃的训练方案来帮助其神经生理平衡(Miller,2006)。

所谓感觉防御,是对于一般人认为无害或没有威胁的感觉刺激产生负面的反应。引起负面反应的刺激类别可能是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前庭觉(重力不安全感)等。感觉调节功能障碍中的反应过度——感觉防御,常常使幼儿感觉不愉快、难受,长久下来,幼儿身心俱疲、坏脾气、人际关系的问题越来越多。以下介绍不同程度的感觉防御行为表现:

1.严重的感觉防御

常见于自闭症、选择性不语症(所谓选择性不语症(elective mutism),是指儿童因明显的情绪因素选择性说话,在某些情境下可以说话惟在其他特定场合下无法说话。)、情绪障碍的诊断。幼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严重障碍,游戏时无法正确解读感觉刺激和调节感觉刺激,很容易有惊吓、害怕、躲避的反应,需要老师或父母经常协助安抚情绪、鼓励他加入活动和人互动。几乎所有的发展领域、人际互动和生活品质都会受到影响。

2.中度的感觉防御

幼儿很难自己调节进入理想的神经警醒度,也无法维持在理想的专心及清醒度。经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强烈的受挫感、强烈喜怒、情绪变化快、易闹脾气。游戏中需大人陪伴和协助,在大人20~25%的协助下可以恢复和朋友、同伴玩耍。幼儿的发展领域在多项层面上受到影响,首先是社会性发展,他们时常表现出过度的攻击性或退缩性、孤立自己、不和同学互动(避免过多的感觉输入);生活自理受干扰,洗头、洗脸、刷牙、剪指甲、吃饭都不顺利;在学校常有专注力问题或行为问题,由于害怕陌生环境、拒绝改变,以限制自己主动探索和主动参与游戏的能力。

3.轻度的感觉防御

幼儿在游戏中大部分时候会主动参与游戏、与同龄人互动,符合一般社会期待的行为、举止,但仍需有大人的指导才能完成游戏目标和解决问题。幼儿表现出的行为像是“一点点过度反应”、“太敏感”、“挑剔”、“婉拒改变”。例如:对特定衣物质料挑剔(触觉调节),挑食或偏食(触觉、嗅觉、味觉或是本体觉调节),在生活中有自己的意见或坚持(动作计划能力不佳),常常希望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容易因很小的事件而引起情绪失控。

以下介绍感觉调节功能障碍在各个感觉系统异常时的行为表现:

(一)触觉防御(TactileDefensiveness)

这类幼儿对碰触很敏感,过度反应是此类障碍的一般现象。触觉防御的发生率是各类感觉防御中最高的,也最常影响孩子的情绪、生活品质和人际关系。触觉防御的行为表现请参看第三章“触觉功能失调的行为表现”里的内容。

(二)听觉防御(Auditory Defensiveness)

听觉防御是对听觉的过度反应,对无害的声音过度害怕和惊恐。听觉防御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下列行为表现:

1.害怕吸尘器、榨汁机和冲水马桶的声音。

2.对施工的电钻声反应过度。

3.对突然发出的声响过度害怕,例如:宣传车、鞭炮声。

4.时常问“那是什么声音”。

5.捂耳朵的行为。

(三)口腔防御(Oral Defensiveness)

口腔防御是对口腔内的感觉过度反应,对食物材质非常敏感。口腔防御的孩子对于嘴巴内的碰触会产生防御现象,例如看牙医或感冒看医生,张开嘴巴检查喉咙时会非常抗拒。

口腔防御可能会有下列行为表现:

1.无法吞下粗糙的食物,对于青菜或水果较硬的部分感到恶心、想吐甚至真的吐出来。

2.换固体食物时接受度不佳。

3.喜欢吃白饭却不要和其它配菜一起吃。

4.对食物的温度敏感。

5.喜欢将食物含在嘴巴,一顿饭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吃完。

6.婴幼儿喝奶需分很多次才能喝完。

7.很排斥刷牙。

8.很排斥看牙医或是耳鼻喉科医生。

(四)重力不安全感(GravitationalInsecurity)

重力不安全感是指幼儿对头部位置的改变、重心的改变产生过度害怕的反应,常见的行为是过度害怕头向后倾或是重心不稳的反应。,例如:3岁仍不敢双脚离地跳高,害怕秋千荡很高或太快;4岁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手会紧握着扶手或两脚踩在一个阶梯再走下一个阶梯。重力不安全感是感觉统合失调中最具威胁性和破坏性的一项障碍,因为生活中几乎每个动作都有可能让他感到害怕。

重力不安全感的行为表现:

1. 头向后仰或向下倒的姿势、翻跟斗或被举高时会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

2. 过度怕高或害怕跌倒。

3. 害怕秋千荡的太高或荡太快,秋千坐不久,不像别的孩子那么喜欢和投入。

4. 害怕双脚离地,例如:攀爬、跳跃、荡秋千、摇木马、旋转木马、溜滑梯,这些游戏他都不喜欢。

5. 上、下楼梯走得很慢或是要紧握住扶手才敢走。

6. 上下电扶梯很小心、迟疑或害怕。

7. 怕走平衡木。

8. 坐在车上,当车子快速转动会害怕。

9. 和小朋友玩游戏时害怕被推撞。

10. 坐着时被突然向后退会惊吓、反应过度。

11. 在大片空旷的地方会没有安全感。

程度分类:

1. 无重力不安全感

(1)无逃避反应:无论爬高或重心改变、速度变化、头部位置变化的游戏、动作,幼儿都愿意尝试或重复玩耍,不会迟疑、不敢玩或只有1-5秒的迟疑。

(2)无害怕或负面情绪,表现出轻松愉快的心情。

(3)姿势、动作轻松、正常,不会呈现肢体僵硬、害怕不稳的动作。

2. 轻度至中度重力不安全感

(1)非常迟疑、不敢去玩(延迟6秒以上),大人要一直鼓励,他才能提起勇气尝试,只试一点点就停住。

(2)焦虑害怕:焦虑地说个不停:“很危险”、“好可怕”、“会不会掉下来”;表情显示出不安、手心出汗、呼吸变快或不停眨眼。

(3)姿势、动作表现僵硬:身体姿势呈现惊吓反应、警戒姿势,身体僵硬,无法双脚同时离地(例如:双脚跳、从小台阶上向前跳下来),走楼梯一定要扶把手才敢走。

3. 重度重力不安全感

(1)退缩、逃走、不肯靠近、不愿尝试活动。

(2)情绪表现极端的害怕、生气甚至惊恐,例如:大哭、大叫、呼吸急促。

(3)姿势动作表现紧绷僵硬。双脚同时紧踏地面,双肩耸高,全身僵硬,即使鼓励他放轻松也无效,仍需紧紧抓住扶手或扶着别人。

(五)感觉寻求

感觉反应过低的幼儿常呈现出没有得到足够刺激的状态,会寻求大量感觉刺激,例如:

1、喜欢过度爬高、爬低的活动(对前庭觉、本体觉的需求多)

2、动个不停,手脚和嘴巴很爱动(对本体觉的需求多)

3、到处摸,喜欢碰触、抱人(对触觉、本体觉的需求多)

一、感觉辨别功能

感觉辨别功能的定义:能明确地辨识各种感觉的质、量、时间、空间上的准确度。当幼儿能精准而快速的指导感觉刺激的质、量、位置、大小、或形状,便能形成正确的知觉度—视觉、听觉、触觉、力道知觉(本体觉)、方向知觉(前庭觉)等。

本体觉系统的辨别功能,让我们能够察觉动作执行时,空间方向和时间长短与力道大小,且常常和触觉系统合作,使我们感受到自己身体的位置和动作的速度,也通过由外界的触觉刺激输入辨别自己身体的动作,进而能够自如的运用身体。当本体觉讯息和前庭觉讯息整合时,我们可以观察身体重心如何改变、现在的姿势如何控制,并且可以执行较为复杂的动作顺序(例如:跳舞、跑步、跨栏、轮滑等)。

如何认识及评估幼儿的感觉辨别能力,可以观察下列能力指标:

1. 幼儿对于感觉刺激是否反应慢,或是很慢才能明白这感觉刺激是什么。

2. 幼儿能否区分感觉的强弱和大小。

3. 幼儿能否正确辨认物体的触感(例如:软硬、尖锐或圆滑)、位置、大小、方向、距离、速度等。

4. 幼儿能否精准无误地接收讯息并且解释之,例如:听清楚、看明白。

5. 幼儿是否强烈寻求某种感觉刺激,例如:接触任何东西都要闻一闻、摸一摸。

简而言之,家长、老师们可以从幼儿每天的活动参与中,观察幼儿感觉辨别能力的优良,例如:观察进食时的咀嚼能力(属于动作控制和动作计划能力)、完成速度快慢与否?或是穿脱衣裤时,完成速度的快慢、对衣裤前后左右的方向是否清楚?对于口语指令的内容、执行速度,是否正确而适当?对玩具的选择、偏好、组合、收拾与整理,是否合乎个案年龄的能力、气质?语言沟通与人际互动技巧,是否构音清晰、遣词用句是否合乎情境?课堂中的各类学习课程,个案再注意力的选择是够过于专一或是分散、注意力维持时间的长短?情绪起伏、表达与调整,能否收放自如、颇具弹性与兼顾情理?这些日常生活活动的选择、完成方式、所花的时间等,都是感觉辨别能力的应用。因此训练师、家长、老师们可仔细的观察与了解。

二、感觉辨别失调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如果感觉辨别不佳的幼儿可能会有以下行为表现:

触觉辨别能力不足或触觉反应过低的行为表现

1. 大肌肉动作笨拙、不协调,例如:进行抛接球时,无法轻松自如地移动步伐,双手顺利的移动步伐,双手顺利地把球接住,或是发球时适时把球丢给对方。个案容易出现:接不住球或是接住球容易又掉落的窘境。手随着儿歌“头儿—肩膀—膝盖——脚趾”边唱边比划,动作笨拙或无法跟上节拍。

2. 精细动作笨拙、不协调,例如:进行拼图、乐高、堆积木的等需要双手操作的玩具时,容易掉落玩具部件或是容易有组合困难;或是个案习惯、坚持选择容易完成的玩具。

3. 无法指认被碰触或撞到的肢体部位。例如:孩子被东西撞到,因为感到疼痛而嚎啕大哭,老师问他:“你哪里撞到了?哪里会痛?”孩子指认痛的地方并不是真正的伤处。或是游戏过后,不清楚身体的碰撞、淤青是如何造成的。

4. 用手操作的动作不协调,例如:拿笔、剪刀、筷子等器具容易掉落。

5. 口腔动作不协调,例如:模仿口腔动作,让舌头顶在上排牙龈上,幼儿无法完成。

6. 拉拉链、扣纽扣的动作慢。

7. 喜欢摸东西或到处摸。

8. 喜欢把物品放入口中。

9. 喜欢打赤脚。

10. 日常活动如穿衣服或袜子等动作不流畅。

11. 在豆豆箱中玩手指寻宝游戏时,难以辨别物件。

12. 无法只用手触摸物件就能说出物件的形状、质地或者名称。

前庭觉辨别能力不足或反应过低的行为表现

1. 移动时保持平衡的能力有困难;跑步、走路容易跌倒。

2. 闭上眼睛就会站立不稳。

3. 不喜欢走平衡木,或走在不平稳的路面时平衡能力差(习惯绕路,避免走不平坦路面及避免失去平衡)。

4. 改变方向的能力经常跟不上同龄的孩子,例如:向左踏步走换成向右踏步走,幼儿常常混淆;或是不喜欢快速折返跑的活动,例如:老鹰抓小鸡等需要速度快或方向变换频繁的游戏。

5. 对速度的辨别能力不佳,例如:老师说快快快、慢慢慢,幼儿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速度;或是常在快速进行的活动中跌倒或与人碰撞、擦撞。

6. 保护性的反射动作慢,例如:重心不稳跌倒时,自己伸出手支撑地板或是保护自己维持平衡的动作反应较慢。

7. 坐姿、站立时,维持腰杆挺直的能力有困难,常常习惯弯腰驼背或趴在桌上、瘫在沙发上、习惯靠墙站立。

8. 准确的知觉感,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及移动的方向和速度的感知较差、容易迷路。

本体觉辨别能力不足的行为表现

1. 坐旋转木马时调整身体位置的能力有困难,容易东倒西歪。

2. 动作协调差、动作不灵巧、容易弄坏玩具。

3. 攀爬绳网时无法正确地摆放双脚,会踩不稳或滑掉,或是容易停在某个定点。

4. 动作流畅度不佳,例如:做开合跳时,手脚张开和闭合的协调度不佳。

5. 做缓慢而精准的动作有困难,例如:剪纸活动、工艺课程、书写作业或是当幼儿用积木搭盖摩天大楼时,无法精准放置积木的适当位置,以致摩天大楼倒塌。

6. 当身体姿势歪斜或位置改变也没有自觉,也不能准确地察觉肢体位置,当碰撞他人时常不自觉。

7. 模仿他人作出正确的动作有困难,例如:构音、语言表达、抄写活动等生活中许多能力,都是模仿学习而来。

8. 对于动作的方向、出力大小和投掷距离判断不正确,例如:写字或抱人时太用力,不知道如何调整至适当的力气(容易让人有动作粗鲁的感受)。

听力不足

听觉辨别能力不足者,主要是对声源距离、声音语调、语气中都带有的情绪含义的分辨和理解力不足,或者无法辨别和理解2~3个步骤指令,做出来有困难。在有背景声音的情况下,听觉辨别能力不足的幼儿常会对主题声音的辨别力产生困难,例如:幼儿于干扰的环境中,常会听不见或无法理解别人对他说什么。

视觉辨别能力不足的行为表现

1. 分辨字形、方向有困难,常会看成倒反的字形,例如:p看成q。

2. 序列图形的排序能力有困难,例如:给幼儿一些图片,幼儿根据事件发生的情境顺序排列图片;第一张图应是呈现事件第一步骤所发生的的事,第二张图用来表达第二个发生的情境,以此类推,最后一张则是故事的结尾。若是视觉辨别能力不佳的幼儿,则会对排列图片顺序有困难。

3. 在视觉测验中,可能会产生以下困难:

4. 形状辨别:在类似形状中找出完全相同的形状。

5. 辨别前景和后景:在背景图形中辨识主题形状,例如:重叠的三角形、圆形、香蕉图形、鞋子、汤匙和椅子图形,幼儿能用视觉辨识这几种物品。

6. 视觉—空间关系:辨认出已被旋转或隐藏位置的图形,例如:直立的花瓶被旋转成90度成了平躺的花瓶,幼儿仍能够辨认这是花瓶,或是辨认出在后排还有一块黄色积木。

7. 视觉完形:看到被树叶遮住只露出尾巴的小鸟,即能够看出来那是一只小鸟,或是知道哪个图形跟上图一样。

感统失调的分类三:动作运用能力障碍

2015-04-20 国际感一、认识动作运用能力障碍

感觉统合失调中,最主要的两类是“动作运用能力障碍”与“感觉调节障碍”(Bundy et al.,2002)。动作运用能力障碍是指幼儿在计划一系列动作的工作及排序上有困难,尤其是在学习新的动作或不成熟的工作时困难度明显增加。例如:自己穿衣服,首先要把一只手穿入袖子,再把外套甩过对面肩上,另一只手臂向后再找到袖口钻进去,再把前面拉整齐,找到拉链头,对齐凑好,拉上拉链,这一连串动作如果没有计划和效率,就会费时费力又穿的不整齐。再举洗澡的例子:要先去找换洗的衣服,进入浴室放好干净衣服,再放洗澡水,调节水的温度,然后脱下衣服放入洗衣篮,再进入浴缸,淋湿头发,拿洗发精、揉搓头发、冲水,再用沐浴乳揉搓身体、冲水,走出浴缸,用毛巾擦头发、擦干身体,从挂钩取下衣裤顺序穿上。

单单以上两个日常生活行为便需要计划一连串的动作,我们不需要费心就能做好一件事,但对有动作运用能力障碍的幼儿来说,穿衣、洗澡的活动,他们必须停下来,想一想每个动作的细节才能大功告成。当被要求缩短完成时间或是稍稍变更活动的小细节,他们将容易分不清动作顺序、手忙脚乱、动作笨拙,因此动作运用能力障碍会影响幼儿在完成新活动的学习成就与掌握,严重者还会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二、动作运用能力障碍对日常生活和游戏能力的影响

动作运用能力障碍常常在以下几方面影响发展能力:

1、大肌肉动作

上体育课、唱游课、玩游戏等都需要运用到大肌肉动作,不管是抛接球、跳跃、跑步、唱歌、活动筋骨的动作。大肌肉动作会运用到较多的肌肉,需要和骨骼、关节互相配合,如果有动作运用能力障碍的幼儿则会在这些课程或游戏中产生挫折感。

2、小肌肉动作

例如:组合玩具、纸笔活动、画图、手工,这些活动都需要手部精细动作的彼此协调与流畅。我们会教导学龄前的孩子写字、画图、操作玩具等,这时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对于握笔感到困难,写字完成速度慢或是无法流畅地画出线条和图形等,此时我们协助孩子计划和安排笔放在前三指(拇指、食指、中指)最适合的位置,和笔在手上轻松省力的使用动作流程,就会减少他的困难,这是学会使用手握持笔(工具)的最有效率的方法。动作计划能力会影响幼儿学习笔画的顺序、安排书写格式及位置,拥有这项能力,幼儿就能够快乐地进行画图和写字等使用工具的活动。

3、生活自理能力

包括穿衣、梳洗、清洁。当我们在洗澡、穿衣时需要有良好的动作计划能力,试想如果我们无法安排妥当洗澡的顺序会发生什么事?有可能你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在这件事上,有可能你会在做一个动作前就花了许多时间思考,甚至于刷牙、洗脸、如厕这些生活自理的事都需要运用到肢体动作,若我们在动作运用上出现问题,将会对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4、口腔动作

动作运用也会影响声带、嘴唇、舌头、牙齿等肌肉关节的运用,若有动作运用能力障碍则会出现咀嚼困难、吞咽食物不灵巧、讲话口齿不清等状况。

5、建构能力

例如:堆积木、乐高组合等玩具,能促进幼儿的思考和堆、叠、排列的动作及空间组合等能力。若有动作运用能力障碍的孩子,则在玩建构玩具时没办法按照图案拼搭积木,而仿搭积木、仿照乐高模型对他们而言也很困难。

三、动作运用能力障碍常见的困难情境

1. 日常生活自理动作协调差,动作也较慢,例如:穿衣服、拉拉链、绑鞋带等。

2. 唱游跳舞时常跟不上节拍,模仿动作能力不佳。

3. 游戏时需要闪躲或追逐的反应较慢。

4. 学骑自行车有困难,不易连贯踩踏。

5. 学习攀爬类的活动(例如:攀爬绳网或攀岩)有困难,手脚移动的协调性差。

6. 学习新的肢体活动有困难;可能需要大量的示范,看别人做很久之后才会模仿,或是需要肢体协助后才能学会动作。

7. 玩手脚并用或全身肢体协调的游戏有困难,例如:跳马、爬绳网、攀爬架、跳过圈圈、螃蟹走路等。

8. 对于需要时间顺序和空间预测能力的动作有困难,例如:跑步跳过障碍物,无法连贯及顺利的跑跳或是跳起来;拍打皮球时无法在适当的时间点往下拍;丢球或丢飞盘时投掷不精准、接不到球或飞盘。

9. 9. 跌倒时不会伸出手保护自己。

10. 走路或活动时常碰撞到东西。

11. 拿东西容易倒出来或掉在地上。

12. 需要两手合作的动作(例如:一手拿碗、一手用筷子)有困难。

13. 左右混淆、做不出跨越中线的动作,例如:用右手梳左侧头发。

14. 握笔姿势僵硬。

15. 仿画或自由画比同龄幼儿困难,需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16. 必须有图示才能较容易地组合积木或乐高,若是没有图示,自己组合起来会有困难;无法照着图片作出相同的拼组,会有缺漏、方向不正确的建构。

17. 使用剪刀、胶水和其他工具做劳作时动作较慢。

感觉统合失调之动作运用能力2

吹口哨技巧(用嘴吹口哨技巧)

2015-04-22 国际感觉统合教育协会

一、动作运用能力障碍对学习表现和语言能力的影响

动作运用能力障碍的影响层面非常广泛,包括如何开始工作、如何按顺序工作、如何结束工作(例如:收拾书本、玩具、书包),同时也会影响学习效率。由触觉辨别能力不足引起的动作运用能力障碍,影响幼儿的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和口腔动作,并且对幼儿的身体知觉、动作概念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有的幼儿如果无法做到这个动作、在这个动作经常碰到挫折,可能就容易放弃或生气,让父母和老师感到头痛。面对这样的情形,父母宜耐心地提出原则,并且先从他感到有成就感的事做起,当然不要忘记时常给予鼓励。

另一方面,可多从游戏培养幼儿运用肢体动作的能力,达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和学习都能顺利完成。有的孩子或许刚开始做跳跃或精细动作时发生困难,但是每天施以适当的感觉统合游戏,很多孩子会慢慢的进步而且看到成效。

1. 低肌肉张力和关节不稳定

由于前庭觉功能不足引起的动作运用能力障碍涉及低肌肉张力和关节不稳定,这两方面足以导致幼儿在写字、用剪刀的精细动作控制表现不佳,以致功课写得慢、写不完、动作拖拖拉拉且费时很久才能把功课写好。

1. 空间及形状认知

由于前庭觉辨别能力不足引起的动作运用能力障碍影响空间及形状的认知,使孩子在按照图样拼图、自由拼画或搭积木、玩乐高、模仿画图、按笔顺写字等活动有困难。

1. 语言流畅度

另外一个层面的影响则是语言、说话的流畅度;口齿清晰度也和动作运用能力障碍有关。发音是一连串的动作,因此提升动作计划、排序的基本能力,能够促进个体发音及语言的能力。

二、动作运用能力障碍对感觉统合发展的影响

动作运用能力障碍的幼儿在感觉统合方面发展不良源自几个方面:

1. “身体地图(body scheme)”发展不佳。身体地图即幼儿知觉自己内在肢体各部位确切的空间位置。要加强身体地图的发展,首先要加强触觉和本体觉的基本能力及前庭觉得空间感。

2. 动作计划的粗大动作能力发展不足。为了加强计划、顺序及组织能力,必须仰赖练习多次的本体觉活动。

另一方面Ayres(1985)提出动作运用能力(praxis)有三个过程:

(一)注意玩具、器具或运用身体的动作“概念”的形成(知道要做什么)

概念的起始:意指大脑中做出行动或动作计划之前,须先对接受到的感觉讯息(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有良好的感觉注册功能及适当的警醒度,接着才进入第二阶段的动作计划能力。例如:眼睛注意到悬挂在天花板的秋千,此时整个人只注意到秋千而忽略周围不相关的感觉讯息,大脑足够清醒地注意这个秋千,仔细观察后思考:“这条绳子时怎么一回事?”“哦,原来是一个会摇的秋千啊。”

缺乏“概念化”阶段或是能力的幼儿,常常呈现的反应是不会主动玩、不会探索新玩具及新玩法,宁可看别人玩,自己却不参与,将所有玩具用相同的方式重复执行,从观察一个活动跳到观察另一项新活动,却无法真正参与其中。

(二)动作计划能力(知道如何去做)

将上述想“玩的概念”或“活动”分解成有顺序、细小的步骤,才能有效率地达成游戏或活动目标。这阶段所需的基本能力是时间的排序能力、良好的身体知觉、在心中预演这个活动的过程与步骤,以及动作完成后的知觉回馈能力。例如:“这个秋千怎么玩?”“我要怎么坐上秋千?”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一步步地计划且有效率地执行步骤,这就是动作计划能力。

(三)执行动作或起始活动(将动作指令传达到身体相关部位,完成动作)

执行动作计划时,由知觉回馈不断修正,精进动作的精准程度,作出标准优美的动作。

感觉调节功能失调的训练原则和策略

2015-04-27 国际感觉统合教育协会

感觉调节功能失调的训练原则

训练感觉防御的第一步就是减少压力,由第6章的说明已经了解感觉调节失调的神经生理问题,针对感觉防御的改善方案是使用各种安定放松神经的手法,促进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提升。家长、老师、训练师应了解感觉防御改善的重点,谨慎安排幼儿的生活作息,以减少幼儿受到惊吓的压力及不能接受的感觉刺激。有的照顾者或老师以为“多练习就不怕了,多练习就习惯了”,其实这类失调不宜多次经验害怕情绪,因为这么做会加强交感神经,让副交感神经更无力平衡,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一般训练感觉调节失调的原则有:

1、使用个别训练,降低神经警醒度的活动

(1)本体觉游戏、出力气的游戏,例如:拔河、比力气、吊单杠。

(2)重压的触觉游戏,例如:各式按摩手法、拍拍、抱抱、挤压游戏。

(3)慢速、规律性、直线的前庭觉游戏,例如:摇摇马、坐推车。

2、上述游戏活动时的剂量需参照下列原则:

(1)调节游戏中感觉刺激的强度,例如:本体觉,要用多大的力量抬起玩具箱,用力的程度代表不同的刺激强度。

(2)调节游戏中感觉刺激的发生频率,例如:一天按摩5次,或每2小时按摩1次,幼儿的需求频率需列入考量。

(3)调节游戏中获得感觉刺激的时间长度,例如:荡20分钟的秋千是为了让幼儿得到足够量且适当的刺激所需的时间长度。

(4)调节游戏中感觉刺激的韵律和节奏,例如:以以1分钟60下拍打背部的速度为背部按摩。

(5)调整游戏中感觉刺激的种类与特质:是轻触觉还是深压觉、用力型本体觉,或是直线式前庭刺激、旋转式的前庭刺激。提供感觉刺激时,要注意频率、时间和强度的关系。通常强度较强的感觉刺激可能会有迅速且持久的反应,因此,提供强度较强的感觉刺激时,频率不能过高、时间不能太久。其次,不能用主观或是成人的角度为活动剂量判断基准。例如,成人觉得愉快的感觉,对孩子来说却过于强烈(例如:在摇椅上摇);相对地,有些大人觉得太强烈的感觉(例如:旋转或是快速跑跳的前庭刺激),孩子却觉得刚刚好或是想要更多。

3、使用感觉故事方案来改善幼儿的感觉防御

感觉故事主要是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说明感觉防御问题并提供感觉游戏方法。讲述故事时,需留意减少环境中令幼儿感到不舒服的感觉刺激,例如:有听觉防御的孩子,,可让他戴上耳机,避免听到大声的噪音及引发的痛苦。以下是感觉股市的范例之一:

和小朋友一起排队

· 幼儿园老师常常叫小朋友排好队、排队洗手、排队走公园。

· 在排队时小朋友有时会挤到别人或推到别人,我不喜欢别人挤我、碰我。

· 我去排队时背个重重的背心比较好,它让我觉得准备好排队。

· 我可以用大踏步的方式用力走到队伍中。

· 我喜欢排在队伍最后一个。

· 我可以离前面的人远一点(大概手臂伸直的距离)。

· 我站在队伍时,我可以深呼吸。

· 如果我被别人挤到、碰到,我可以用手臂紧紧抱住自己,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 嗯,真不错,我已经排好队了。

感觉调节功能失调的训练策略

有很多干预方式可以降低感觉防御或增加感觉反应。Ayres在1972年第一个提出利用增强的感觉来稳定及整合个案的概念。她把重点放在触觉防御,用提供深压觉的方式来干预。到近代,其他学者(Frick,2000;Oetter,Laurel&Cool,1991;Richter& Oetter,1990;Wilbarger&Wilbarger,1991)认为触觉防御只是广泛的调节障碍中的一小部分,这些学者针对感觉防御发展出许多针对多重感觉系统及行为问题的训练策略。

1、以感觉为基础的干预

以感觉为基础的训练是针对感觉调节不良的个案,评估影响警醒程度的感觉特质及种类有哪些。个案需要适应环境的改变做改变,因此训练也要不断地观察个案的需要与要求。

Oetter等人的训练手法着重在观察个案在训练当中需要加强的感觉类型及特质。在确定个案需要加强的感觉种类之后(典型的深压觉、本体觉、前庭觉或听觉),所需的特质也要明确。Oetter建议可借由调整强度、持续时间、频率及节律来评估。频率和持续时间通常和强度有关。如果想要加强感觉的效果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那么提供的强度要间断地给,且给的时间短暂。

Oetter等人提醒临床工作者特别留意个案对感觉强度的反应。对大部分成人来说是轻微且愉悦的刺激(像是在摇椅上摇晃)对有些个案来说可能太激烈了。相反的,成人觉得过量的刺激(像是游乐场的旋转设施)可能只能稍稍满足某些个案而且还会想要继续。下面这个个案可以说明强度、频率、持续时间及节律之间的相互作用。

◎个案研究

当当是一个6岁的男孩,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s syndrome)及注意力缺失(ADD)。训练开始之初,他在训练室里面满场跑,很难把注意力放在任何有目的的活动上。训练师试着让他用迷你跳床和滚筒秋千,但是这两样所需要的姿势控制和双侧动作对他来说太难了。因此,我们陪他一起坐在训练球上且上下弹跳,5分钟后,他可以维持他的注意力一到两分钟。在球上弹跳40分钟后,他可以维持他的注意力30分钟。然而,这45分钟的训练时间所剩无几,没办法进行别的训练活动。另一方面,亚当可以在弹性人造纤维的吊床上荡15至20分钟,这种吊床可以提供大量的支撑以及高度的感觉刺激,之后,亚当可以配合要求做更多的活动。

六个月后,当当的老师说他可以在团体活动中坐15到20分钟,中间需要3到4分钟的休息,他会在教室的后面踱步。从经验看来训练师知道当当现在的姿势控制有进步,于是建议老师可以让当当在教室后面跳迷你跳床(图7-2),让他每30到40分钟可以上去跳2分钟。一开始老师会担心跳迷你跳床会干扰到其他小朋友,但是后来她发现小朋友对跳床的好奇心过了之后,对其他小朋友的影响反而比当当在教室后面踱步来的小,因为当当渐渐减少离开团体的次数,缺席的时间也比以前短。

虽然从神经科学的观点,有许多指引说明多久的感觉刺激可以影响神经系统,但最大的效果还是取决于个案的反应。因此,小心仔细观察每个个案的反应才能提供最理想的干预。

2.提供加强触觉(深压觉)及本体觉的活动

为了发展出减低触觉防御的训练,Ayres(1972)发现个案大致上对深压觉及本体觉的反应最好。深压觉和本体觉到现在依然是降低触觉防御以及其它感觉防御中很重要的训练工具。深压觉和本体觉可以透过一些媒介来提供,以下列出一些活动,依次提供深压觉为主,接着触觉和本体觉并存,最后是以本体觉为主的活动。

l 有不同材质包覆的物品(如地毯、灯芯绒、羊毛皮)。

l 宽的刷子或有特殊触感的手套来刷或摩擦大面积的皮肤。

l 绷带缠绕肢体周围。

l 大球池里面放很多海洋球,整个人可以埋在球堆里面。

l 箱子里面放满干的扁豆、黄豆、绿豆、米,较小的小朋友可以坐进去,大一点的小朋友可以把手臂及手埋在里面寻找藏在里面的物品。

l 大枕头或垫子可让个案躲在里面。

l 训练师可以用大笼球稳定地滚过个案的背部和腿部,或和个案一起用力地互推大球。

l 威尔巴格按摩和关节挤压法。

l 穿重力背心、背包或帽子。

l 推或拉重的物品(像大沙袋后端绑绳子、中空滚筒、训练师站在一个物品上)。

l 用吸管吸有阻力的东西(酸的东西似乎对整合能力特别有帮助)。

l 可以咀嚼的玩具、物品、食物或口香糖。

l 利用以摆荡的方式提供往前跳、原地上下跳或可拉动的物品(像是绳子或跳绳)。

l 提供手和脚震动刺激。

l 还可以用刮胡泡、粉末或乳液擦在皮肤上提供深压觉。但是,这些材质也很容易提供轻触摸的感觉,因此最好是等防御已经开始降低的时候再提供。

⊙提供触觉和本体觉经验的指导方针

这个部分共有六个可加强触觉和本体觉的指导方针。训练师可以自行评估哪种方式比较可以让个案更专心、产生更有组织的行为、喜欢更深入的社会互动,这表示防御降低。

首先,我们建议让个案自己去加强触觉和本体觉,让他们去选择部位、相对的压力及需要的时间。但是,也可能遇到个案完全不愿意去进行这些加强的感觉刺激,许多这样的个案也不会用口语表达。当我们要提供这些感觉刺激的时候,要能够辨认出一些过度紧张、活动量过高或自主神经系统引发压力(如流汗、脸色苍白)的反应。刚开始个案的行为可能变的比较有组织性且专注一阵子,但很快就会变的缺乏组织能力。

其次,虽然一般仍然认为深压觉是降低触觉敏感最普遍的方式,仍会有部分的个案比较喜欢轻触碰或快速移动的刺激。Ayres(1972)的假设有提到,有些个案实际上接收轻触碰就像深压觉一样。因此,应该要让个案体验各种不同感觉刺激来决定哪一种最有效。

第三,不需要提供全身性的触觉或本体觉刺激。提供手臂和脚的刺激通常就可以降低触觉敏感。Ayres(1972)假设深压觉和本体觉有中枢神经的抑制效果,因此虽然只有在特定的部位提供感觉,却能产生整体性的效果。从个案身上发现他们比较能接受的部位是手臂、腿部和背部,而比较不能接受脸部和身体其它部位。再者,虽然不需要全身性地提供感觉刺激,若只有在手掌或手指上碰触不同材质,不构成“增强”的条件。要达到增强感觉刺激,就要提供比平常一天接受的刺激还要多。

第四,提供个案的触觉刺激若是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较容易被个案所接受。逆着毛发则容易导致高警醒度及活动量过大。然而对一些个案来说,当刷子重复的顺着毛发生长方向刷然后离开皮肤,完全没有逆着刷的动作,反而容易让他们焦躁不安。

第五,通常较封闭的空间里(如大的空箱子里面垫枕头、帐篷、衣橱室)是提供手套刷刷身体的最理想地点。建议采用较封闭空间是因为可以减少其它感觉刺激,尤其是无预警的碰触,对他们而言是倍感威胁的。

第六,本体觉是大脑整合能力最强的感觉,很少会有敏感情形。当个案有触觉方面的困扰时,用本体觉来代替或本体结合深压觉通常效果很好。

如果做了干预之后,感觉敏感并没有降低,那就应该要调整干预方式。训练师要留意的是,在活动中增强感觉刺激不一定会出现立即的成效。事实上,效果大约会延迟几小时(Fisher&Bundy,1989),我们必须定期和个案及照顾者沟通,要确认干预有效与否,需等待训练时间结束后几小时的反应变化。

⊙使用震动的注意事项

震动是深感觉的一种,可以活化本体觉感受器。所有本章提到加强触觉的方针都会运用到震动。但是因为它很常被使用且效果很强,更应该要进一步讨论。

有些触觉防御的个案喜欢装电池的震动器,或者插电式的身体按摩器。有时候甚至喜欢将震动器放到嘴巴或耳朵,因为这些身体部位很敏感,这种行为可以解释为他们对刺激有超乎常人的强烈需求。大部分会寻求震动刺激的人会使用一小段时间后,觉得足够就会停下来去做其它感兴趣的活动。这时候我们绝对不会鼓励他们再继续使用。然而,有些个案似乎无法察觉他们已经接受够多刺激了,对于这些无法停止使用震动器的人,训练师可以允许他们短暂的使用,并留意观察是否在使用后有行为上的改变。

⊙嘴巴和脸部活动的注意事项

当一个人的嘴巴或脸有过度敏感时,提供深压觉对他们会有帮助。许多方式可以提供嘴巴刺激。对婴幼儿,训练师可用手指或其它圆头的东西,比如牙龈按摩刷,在嘴巴上方或牙龈的部位给予深压觉。较大的小朋友或成人,则可以教他们自己在嘴巴周围深压。有的个案喜欢吹口哨,吹口哨的技巧本身就是自己提供深压觉。有些个案则是喜欢咬打结的橡皮管,这也是提供口腔结构内的深压觉和本体觉。还一种很多人喜欢的活动,就是嘴巴含住并吹一种卷起来的塑胶片,塑胶片会因为吹气而展开,并发出声响。这种活动也会带来嘴唇和脸部的震动。

触觉防御、听觉防御、重力不安全感、动作厌恶反应的训练

2015-04-30 国际感觉统合教育协会

(一)触觉防御的训练

触觉刺激是人类探索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触觉刺激可帮助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与他人建立关系。个体接受外在刺激,通过各种感觉系统将讯息传入大脑,接下来感觉系统会对刺激加以整合、调节且反应出来。如果触觉调节失调,会使个体对外来的触觉刺激产生防御现象,则称之为触觉防御。

对于触觉防御的幼儿来说,他们对触觉的反应比一般幼儿敏感,例如:摸头发、穿衣服、洗澡、搔痒、剪指甲、穿某类材质的衣物等日常生活的活动,都容易让他们感觉到不舒服,尤其是轻触的动作更容易引起不适。当孩子出现触觉防御时,会出现愤怒、哭闹等不良情绪,或者不专心、好动、怕生、退缩等情形,间接影响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及人际关系。一般触觉防御的训练活动包括:

*按摩式的深压触觉

1. 以SPA的方式温柔而持续地用手按摩全身,目的在于以用力触压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外在压力的刺激,降低警醒度并且能够与周围环境互动。

2. 捏手掌、捏手臂、捏双腿、按压背部、拍打肩部和尾椎部。

3. 用沙包轻轻拍打手臂和腿。

4. 压、挤或拉伸四肢关节

5. 威尔巴格—关节挤压方案(Wilbarger Protocol)

威尔巴格训练方案是一种特殊、专业引导的训练疗程,旨在降低感觉防御,包括触觉及口腔防御、重力及姿势不安全感、听觉防御及视觉防御。威尔巴格训练方案源自于感觉统合理论,并演变为临床用途。此方案包含在一整天当中给予深层触觉按压。本技术是由Patricia Wilbarger(教育学硕士,作业治疗督导,美国作业治疗学会成员)所研发,她是一位国际认可的专家,擅长感觉防御的评估与训练。

目前缺乏研究文献证实此技术的有效性。不过,许多使用此训练方案的作业治疗师,在多种服务族群中均注意到正向的结果。许多自闭症孩童的父母也表示他们的孩子对此技术表现出正向的反应,包括减少感觉防御,也同时改善了行为与互动。许多自闭症成人也通过使用此技术表示可减少感觉防御、减少焦虑、增加环境的舒适度。许多个案在使用威尔巴格训练方案后,出现明显的行为变化。

威尔巴格训练方案需要使用特殊的手术刷(图7-5)。许多人因为使用手术刷而将此技术误称为“刷子技术”(brushing)。“刷子技术”这个术语无法适当反映出移动刷子时,在皮肤上产生的总压力大小。比较适当的比拟应该像是使用手术刷提供某人深层的按摩,缓慢、有条理的使用刷子,提供身体皮肤表面广泛的一致的深层压力。Wilbarger女士发现并推荐使用一种特殊的手术刷最为有效,主要因为细密的刷毛触感均匀舒适,幼儿及他们的父母都喜欢这种触觉刷的感觉。

若孩子的防御性极强,先将触觉刷放在桌上让他自己摸摸看,或训练师先拿起触觉刷刷自己的手臂,再表情丰富地告诉他:“非常舒服”。训练的第一个步骤是拿触觉刷全面性地刷过全身,但由于腹部神经密集且距离内脏很近,所以“肚子”和“脸”不可以刷,只刷“手部”、“腿部”、“背部”和“臀部”,触觉刷要快速且有力地连续刷过这些部位,最好在一分钟内完成,主要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感觉接受器全部唤醒。

第一个步骤完成后紧接着下一个步骤,第二个训练步骤是挤压关节,即上肢的肩、肘、腕关节两两对压10下,然后下肢的髋、膝、踝关节两两对压10下,完成四肢关节挤压后,再将双手各放在幼儿双肩向下轻压10下,前胸及后背互相轻压3下,最后轻拉手指及脚趾末端以拉伸关节就可以结束。特别一提的是,在腿部关节挤压时,年龄较大的孩子可要求他原地跳10下;手部关节挤压部分则在幼儿站立时,要求他把手肘伸直用力推桌面或双手抬至与肩同高用力推墙10下。这些挤压可提供大量的本体觉输入。Wilbarger女士认为在使用手术刷后提供关节挤压是很重要的,但若没有时间同时完成这两个阶段,则应省略关节挤压。

具体步骤如下:

1.右手上臂刷到手掌,手臂上下都要刷。

2.左手手臂刷到手掌,上下都要刷。

3.背部由上往下刷。

4.臀部到脚底由上往下刷。

5.膝盖到脚底由上往下刷。

6.幼儿和训练师坐在地上,训练师一手握住幼儿的手掌,另一手扶住肘关节,把幼儿的肘关节和腕关节对压。

7.训练师两手分别扶住肩关节和肘关节对压。

8.幼儿坐地上臀部和脚撑地,膝盖顶起,训练师两个手掌向下压幼儿的膝盖,使幼儿膝关节和踝关节对压。

9.幼儿姿势同上,训练师扶住臀部和膝盖,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对压。

10.双肩轻压。

11.前胸及后背轻压。

12.训练师一手我在幼儿手腕上侧,一手握住幼儿除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末端轻拉。

13.一手握住脚掌,一手轻拉幼儿脚趾末端。

完整的程序应该只须花费三分钟左右。可将此技术融入感觉餐计划中。一开始,每隔90分钟到120分钟需重复进行本程序一次。一段时间后,频率即可降低。最后则可停用本程序,但也可能需要一直持续。有些儿童立刻就很喜欢这种感觉输入,其他有些儿童可能会抗拒前几堂训练课程,你可以唱歌或提供口腔玩具或益智玩具来减少儿童的抗拒情形。

某些儿童确实喜欢执行这个训练方案,并会寻找刷子拿给父母、教师或照顾者;有些孩童会有一点反应但可以忍受,且有时会抗拒。如果儿童持续抗拒,且观察到负向的变化,你必须重新考虑使用此技术,并与督导的训练师联系。不过这种情况在临床实物中非常少见。

*大量的本体觉活动

由于本体觉或前庭觉的训练活动对触觉防御的训练帮助很大,因此在进行触觉防御的训练时可施以大量的本体觉活动,例如:呼啦圈穿着比赛、老鹰抓小鸡、跳马、拔河、球类活动、比力气、乌龟爬行大赛等。

*大量触压觉活动

除了出大力气的本体觉活动之外,必须再加入每日例行地重压活动,以确实执行本体觉和深压触觉感觉套餐,达到促进感觉调节功能的进步和促进情绪安定的效果。

(二)听觉防御的训练活动

耳朵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就是听觉,如果孩子对于无害的声音过于敏感,出现防御现象则称为听觉防御。一般而言,我们仍可以施以按摩式的深压触觉、大量本体觉活动;此外,也可以用紧身衣和触觉刷的重压所提供的触觉压力,来安定或安抚听觉太过敏感的幼儿;还可让幼儿坐在秋千上小幅度地慢慢摇动,来改善听觉过度反应的行为。研究发现,听觉统合训练(integrated listening systems;iLs及therapeuticlistening;TL)可帮助幼儿调节对声音处理的失调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训练方法,通过聆听经过调制的音乐来刺激大脑皮层,进而达到改善行为紊乱和情绪失调的目的。

(三)重力不安全感的训练活动

重力不安全感(gravitational insecurity)常被形容是一种反应出一个人对头部姿势改变或地面不稳定的“原始恐惧”(May,1988);是感觉统合障碍当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虽然一般人都知道重力是广泛性的现象,除非有的人因为内耳的前庭接收器处理这样的信息有困难,不然很容易忽略掉重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当个案恐惧各种姿势改变时,很容易“瘫痪”他们的生活需求。

重力不安全感可能是来自于前庭系统的耳石,在接收信息过程中出现困难所造成的(Fisher & Bundy,1989)。Fisher(1991)推测重力不安全感和身体概念(body scheme)的发展不良以及无法解决感觉冲突有关。根据我们的经验,重力不安全感确实伴随着知觉障碍。当个案害怕移动头部位置偏离直立位置时,实际上接收一点动作,但他们会认为是很大的动作。甚至即使秋千是直线晃动,他们也可能接收成“绕着圈圈转”。因此,重力不安全感可能是感觉辨别及感觉调节问题。

无论造成的因素是什么,针对重力不安全感的干预方式以加强本体觉及直线前庭觉的活动为主。在这当中,要发展出身体概念以及和动作姿势相关的感觉辨别,个案主动参与活动很重要。因此,为了要避免诱发出原本希望消除的恐惧反应,我们需要经常修正这些训练活动。

⊙一般指导方针

有重力不安全感的个案需要很多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必须非常信任训练师,训练师也必须要赢得他们的信任。有两种很适合和有重力不安全感的个案建立信任关系。第一,多选择脚在地上或稍微离地的活动来让个案参与,尤其在刚开始建立关系的时候,这样个案随时可以自己停止这个活动,在坐着的时候个案最容易靠自己来停止这个活动。

在个案可以克服一些头离开正中姿势的恐惧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趴着的活动(如趴在悬吊的内胎秋千里或青蛙秋千)。由个案来控制动作,而且离地板很近。有些个案觉得拉训练师伸出的手来荡秋千最有安全感,另外,使用把手或塑料绳也是一种选择,让个案可以自己推进。

第二,根据经验,有重力不安全感的个案尤其害怕往后退,一部分原因是往后的动作个案看不到要去哪里。当然,像秋千在荡的时候有一半的时间是往后退的。我们发现用成堆的纸盒积木(或其它可以轻易的撞倒的物体),放在秋千后面一段距离,可以帮助个案克服一些内在的恐惧。后退动作有个明确的终点可以解决一些感觉冲突的问题。这种摆放目标的方式,不仅可以给个案和训练师一种评估进步的方式,也可以让训练进展速度快一点。

许多重力不安全感的个案同时有身体屈曲困难及眼神集中有困难;有些则是无法应对靠近他们的物品(如:球),可能跟眼神难以集中有关。然而,根据各种重力不安全感的定义,仍以害怕动作(前庭输入)的比例远高于姿势不良或眼球动作问题。

⊙建议活动

年幼且有严重重力不安全感的儿童可能没办法接受处在一个移动中的物品上。给他们走上斜坡及走下斜坡(大滑梯)可能难度就刚刚好。在小跳床、垫子、大笼球、或鲸鱼秋千来加强前庭和本体觉,而不需要后退的动作。个案若没办法自己上下弹跳,可以和训练师一起坐在鲸鱼秋千或大笼球上下弹跳。对于无法忍受秋千和移动物品的个案,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加强前庭和本体觉。这些设备都可以用在趴着姿势或坐姿下,包括:

l青蛙秋千(frog swing)

l四方平台秋千(square platform swing)(里面可以放轮胎内胎在上面)

l平台秋千(platform swing)

l滚筒秋千(bolster swing)

l双秋千(dual swing)

l滑板车(scooter boards)

悬吊平台秋千或滚筒秋千要两个支点,才能维持直线移动,避免出现让人害怕的旋转动作。尽量让个案的脚可以碰触到地面(例如平台秋千里面可以把轮胎内胎放在上面,沙袋椅或海绵垫也可以放在秋千下,让速度缓和下来。

虽然大部分有重力不安全感的个案喜欢稳定度和支持度高的设备,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个案反而会喜欢玩双秋千,这种秋千在趴着的时候,提供躯干和手脚少部分的支撑,但是给肩膀和髋关节挤压动作。还有一种用内胎橡胶做的带状秋千,也同样能带来非常大的乐趣。

贝贝是一位7岁大的一年级小朋友,一开始很多动作都很僵硬,且会抱怨她很害怕。她会避免荡秋千、滑轨、攀爬物,且拒绝参加体育课。在观察贝贝之后我们相信她的反应是来自于重力不安全感。我们用渐进式的方式,先用直线且有阻力的活动来引导,慢慢增加贝贝能接受的挑战度。

贝贝一开始只愿意坐在平台秋千上摆荡,或是在青蛙秋千上下跳或前后移动。因为平台秋千表面坚固,而且青蛙秋千可以让她脚着地。干预的课程是缓慢渐进式的,让贝贝觉得有安全感是很重要。她需要发展和训练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她才能够挑战更困难、需要更多的动作的活动。

当贝贝变得更乐于接受新的挑战时,她可以和训练师坐在塑料垫上,从斜坡上一起滑下来,几次之后她就可以自己滑下来。训练师最后让她尝试滑板车,她第一次使用非常小心,渐渐地,她可以自己滑下来而且露出愉快的表情。

后来贝贝进步到可以接受坐在一些较难预测动作方向的设施上。她喜欢抱着滚筒秋千让自己倒挂在秋千上,然后放手“摔落”到下方的保护垫上。她的屈曲动作进步以后,就开始寻求从高处掉下的刺激,喜欢身体往后倒掉进球池里,开始会离地跳三尺高。当她的重力不安全感减弱后,她会在游乐场及体育课寻求更多的动作经验,也开始喜欢粗大动作的游戏。她的父母表示她对自己的“真是个性”更有概念,也不怕移动了,变得更喜欢往户外走走,增加了自信心。

近年来出现一门课程,叫治疗性倾听课程(Therapeutic Listening Program,TL),其认为听觉空间过程的加强,让我们多了一种方式来干预重力不安全感的个案,这些音乐是在户外收录的,让人感觉就像身处在现场,有别于一般的录音带。这种音乐被认为可以帮助重力不安全感的个案,增加自己的空间位置的概念。

(四)动作厌恶反应的干预

另一种调节问题,是前庭觉处理不佳而造成对前庭刺激的无法忍受或有厌恶反应。对动作的厌恶反应被假设与半规管的感觉处理不佳有关(Fisher&Bundy,1989)。Fisher(1991)推测厌恶反应可能与无法使用前庭觉和本体觉来解决感觉冲突有关。Previc(1993)假设前庭系统的两部分对自主神经系统有不同的影响,他提出厌恶反应可能与内耳石器有关,造成交感神经功能低下及副交感神经的活化。明显的厌恶反应会在运动时出现,像是晕眩(自己在动的感觉)、冒冷汗、脸色苍白、恶心或是想呕吐,大多数人都能很快地适应。逃避旋转运动或是运动后烦躁感增加也认为是种轻度的厌恶反应。

提供直线运动(前庭觉)和有阻力的主动运动(本体觉)的活动能协助降低厌恶反应。如果厌恶反应如同Previc(1993)所假设的是由于耳石器官的感觉处理困难所造成的,那么直线运动就是矫治厌恶反应最有效的感觉形式。因此,上述提到很多治疗重力不安全感的活动都能用在对动作的厌恶反应上。一开始,建议使用有两个悬挂点吊起的秋千(例如平台秋千或滚筒秋千)以减少旋转的可能,之后,只要个案能在运动中维持控制,就可以用单点悬挂的秋千(例如青蛙秋千、网状秋千)。悬吊的秋千放的比较低时,可以增加对秋千的控制。俯卧能增强本体觉输入,因为头和脚需要抵抗重力才能保持在抬起的姿势。

训练的目标是协调个案忍受平常的动作经验(例如弯腰绑鞋带,坐车或坐在秋千上),而不会觉得恶心或头晕,训练目标并不是协助个案能忍受旋转或其它的旋转动作。

发表评论

陕ICP备2022006270号-1 网站地图 抖音真文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