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微博实时号养成文章正文

南京在哪个省(南京在哪个省哪个城市)

微博实时号养成 2022年08月23日 14:33 149 admin

今日话题

南京在哪个省(南京在哪个省哪个城市)

舟船不绝的进香河、威严雄壮的孝陵卫、楼船夜雪中的秦淮河、车水马龙的水西门……这些都是南京的地名。但是,你知道这些地名的来历吗?知道它们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7月3日,是明孝陵申遗成功14周年的纪念日,当天上午,《洪武流韵——南京·小地名大历史》专题展在明孝陵博物馆正式开展。南京的老地名们逐一亮相,有的彰显繁华,有的凝结古意。它们从旧时光中走来,在岁月的更迭中承载与见证着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风华,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这座古城以及许多老地名的记忆。

地名达人现身说法

小地名有故事

历史地名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铭刻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印记,是一座城市独有的“城市名片”。于此而言,保留好每个地方的历史地名,其实是在保护每个地方重要的历史遗产、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缕缕“地名乡愁”,有助于人们追忆城市历史和文化脉络。正因此,让一个个的历史地名不再变成“历史”,几乎是每个城市的市民们的共同心声。

在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沿用至今的老地名背后,都承载着意蕴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铭刻着许多鲜活的记忆,尤其是将南京定为都城的明代,更是留下了众多与之相关的地名遗产。

据明孝陵博物馆研究人员介绍,《洪武流韵——南京·小地名大历史》专题展,通过梳理南京城市街巷中一直沿用的、与明太祖朱元璋及明代相关的小地名,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方面,再现了朱元璋在南京这座城市大刀阔斧改革、推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政而书写下的浓墨重彩的华章。

该展览一共收录了与明代相关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南京地名40余个。大的地名如应天,在1356年改元集庆路为应天府;南京,在1368年下诏以金陵为南京。小的地名如孝陵卫,是建造明孝陵之后,一个卫的军队驻扎的地方;马群与苜蓿园,分别是明初养马及种植饲料地;常府街、九连塘、刘军师桥,是明初功臣府第;估衣廊,原名故衣廊,明清时期是贩卖旧衣和低劣衣物商铺集中的地方;网巾市,明代经营网巾的专业市场;胜棋楼,朱元璋与徐达曾在此对弈等等。这些意蕴丰富的南京地名,大部分仍在使用,还有一些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而消失或谐音讹传成了与当初不同的名字。但是不管哪种情况,它们都是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丰富了古都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

南京地名达人雷国俊在明孝陵博物馆

介绍小地名大历史的故事

在现场,作为“世界遗产明孝陵文化宣传使者”的雷国俊老人表示,他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行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致力于南京地域特色文化的探寻、研究和保护。

南京的老地名有一万多个,几乎每一个老地名都能讲出一段故事。聊起南京的地名,雷国俊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他还在现场给大家讲了三元巷的历史故事,“三元巷位于中山南路北段,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明瓦廊。相传原是明代尹凤旧居。明朝嘉靖年间,尹凤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获三个第一,号称连中三元,小巷因此得名。”

南京三元巷

据雷国俊老人介绍,清末民国,三元巷是南京城南要冲,居民密集。巷内有一座豪宅,亭台楼阁,花木茂盛,相传为一袁姓海关官员所有。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被孙传芳据为己有。蒋介石初到南京时,也曾居于此处。民国二十一年,开辟了中正路,将此豪宅一分为二。日寇侵华期间,这里摇身变为伪“警官学校”,为连接东西两院,还特地架设了“过街楼”相通。历史的进程太快,不长的时间轮回,已将这座豪宅湮没在岁月的风雨中,再也无从寻觅。雷老笑着透露,居住在三元巷的老人们说,很多年前,不少娶亲的花轿首先要经过三元巷,以图“连中三元”之吉,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出人头地,学文的能妙笔生花,凭借文章平步青云;习武的更能习得武状元尹凤的遗风,连中三元,保家卫国,扬名千古。

记者了解到,如今的三元巷靠中山南路的街头立有牌坊建筑,把三元巷的来历铭刻在上面,已是一条地方风味浓郁的街道,临街的府邸门头还有“三元”字样,立在街头的牌坊也是别有风味的新式仿古建筑。

重用老地名

留住古城历史

早在,1986年,我国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地名管理应从历史和现状出发;2004年,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出台了《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进一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国城市报》2017年7月10日24版

版面截图

但是,在城市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的飞速进程中,一批具有文化特色、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老地名迅速消失。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每年都新增50余个新地名,2001年到2005年间,更是命名、更名了1452条道路街巷。在新地名激增的背后,却是老地名的大量流失,“唱经楼”“安乐寺”“邀笛步”“百猫坊”“秤砣巷”“长乐街”等,这些老南京耳熟能详的老地名正随着南京老城的改造而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据不完全统计,秦淮(含老白下)、鼓楼(含老下关)、雨花台等城区的废旧地名档案中,共记载了消失的老地名近两千条左右。

与历史地名消失相伴相生的,是强化保护历史地名的呼吁和行动。近年来,为保护历史地名,南京也做了很多努力。不仅编写出版了《南京通志·地名卷》《南京市古今地名对照表》《社科知识与百姓生活丛书(地名篇)》等资料性书籍、为老地名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制定老地名保护规划等,并且对一些已经消失的老地名列出了建议重新启用的名单,积极给它们重新“安家”,更是将历史地名列入非遗保护。

为了保护这些老地名,南京区划地名协会在全市已消失的老地名中遴选出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和知名度的老地名,分批向社会公布,呼吁全市各开发建设单位在项目命名时,尽量重新启用或移植使用这些老地名。

南京的地铁站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记者注意到,南京现有运行的多条地铁线,站点使用老地名也是比比皆是,一定程度上保护、“复活”了老地名。

南京在哪个省(南京在哪个省哪个城市)

南京地铁上元门站

南京上元门,为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幕府山西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为弥补和加强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的。清末民国时期,上元门逐渐衰败。南京地铁3号线有一站叫上元门,虽然城门早已消失,但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它“活”下来。“老地名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如果能将已消失的有实用价值的老地名重新启用或移植到新建的某些人文地理实体上,就会成为那段消失记忆的再现。”南京市地名办主任雍玉国说。

编后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最具魅力之处,就在于四个字讲一个故事,说一段历史,不过,也许您不知道中华文化中,还有一个比成语更“牛”的存在,那就是历史地名,因为它可以用更少的字,讲更多的故事说更长的历史。我国作为有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国家,古今多少事都浓缩在这短短两三字的地名中。比如,“六尺巷”将“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让故事融入地名,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精神熏陶。但是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老地名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如常山、汝南、徽州等。

没能留得住历史的老地名,又如何能讲好城市的故事?没有城市的故事又如何让人流连忘返?失去了原有的老地名,老地里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必将失去其原有的味道。老地名并不仅仅是乡愁,更是民风的传承,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讲好家乡历史。

了解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邯郸人一直为自己的城市是中国唯一两千年未改名字的城市而自豪。千年未改其名的邯郸能否送一句“邯郸学步”给那些中华大地上的“威尼斯小镇”们呢?

但是老地名的复活亦不可“鼻子眉毛一把抓”,有些地名的改变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以南京城为例,从金陵到顺天府,再到南京城,每一次改名都是一段历史,承载着南京城一段时间的记忆,这样的地名变动,就切莫因为追求知名度而改名。过每一次地名的转换都会带来大量的成本,还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没有足够的评估和论证,“复活”老地名将会是另一种形式的“邯郸学步”。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同样离不开我们的文化自信。老地名的“复活”让乡愁升级为传承的同时,也将让世人再一次感受到我们的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梧桐

编辑:华夏地名

发表评论

陕ICP备2022006270号-1 网站地图 抖音真文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