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真文案网文章正文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抖音真文案网 2022年06月04日 09:12 62 admin

有谁知道关于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的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

1925年的“五卅”和北伐,为苦苦寻找人生出路、寻找启蒙理想得以实现的现实力量的知识分子开启了一条思路,并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作家南迁和文学中心的南移。北伐后期形势发生严峻变化:国民革命在进入高潮的同时,却由于内外多种因素而迅速逆转,进入了紧急阶段。1926年9月,英国军舰炮轰北伐军,制造了死伤中国军民五六千人的“万县惨案”。1927年4月12日凌晨至次日,蒋介石制造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工人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另一个“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国民革命已处在危急关头。随之而来的,是苏、浙、皖、闽、粤、桂、川等省的清党反共大屠杀。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到底是什么?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向“荷塘月色”的主体进发。作者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

第三部分开始正式的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

第五段描绘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作者继续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第四部分为文章结尾,从单纯的写景写开来,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复杂心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诸位谁知道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呀?多谢!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谁知道《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处境?

发表评论

陕ICP备2022006270号-1 网站地图 抖音真文案网